水土流失是我国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分析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标准包含水土保持生态文明自然标准、经济标准、文化标准和管理标准,并分析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发展对策,同时介绍了DeepSeek在水土保持监测方面的应用场景。以输变电工程为例,提出了水土保持措施体系和改进措施,提高了水土保持文明程度和应用水平。
盐碱地综合利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本文论述了国内外盐碱地利用的方法和措施,简要介绍了盐生植物抗盐机制以及作物耐盐性的鉴定与评价的方法;系统介绍了耐盐碱作物的育种策略和栽培关键技术,针对目前盐碱地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高温已成为限制植物生长、发育以及农作物产量的重要的胁迫因子。高温胁迫对植物的种子萌发、光合作用速率、水分利用率、花粉活力、作物产量和品质等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为了应对高温胁迫,植物通过一系列复杂的分子机制来感知高温,并启动一系列防御反应以保持细胞的稳态并提高其耐热性。本文系统阐述了植物耐热性的多维调控网络,涵盖了高温感知、信号传导以及基因表达调控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特别关注了在高温感知过程中几个关键的信号途径、蛋白质相分离介导的保护机制以及耐热相关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通过对这些分子调控网络的深入解析,不仅拓展了人们对植物温度响应机制的认识,更为分子设计培育新型耐热作物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路径。
山东省高速公路建设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抓手,可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新动能。在分析山东省高速公路发展现状基础上,指出了山东高速公路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分析了山东高速公路空间分布格局,最后总结得出山东高速公路未来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针对视频背景复杂的情况,基于传统粒子滤波算法的跟踪方法不能实时准确跟踪目标的缺陷。本文结合传统粒子滤波算法和高斯-厄米特算法,并对视频进行预处理,为了提高跟踪速度,本文采用积分直方图描述人脸特征大大缩短了粒子的特征计算时间和权重更新时间。并且将颜色与边缘特征动态融合,并结合人脸形态的动态演变实时调整模板参数。实验验证了在应对类肤色、不同光照条件及其他复杂环境因素时,本文方法能够有效增强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脂质转移蛋白(Lipid transfer protein, LTP)是一类在植物细胞中普遍存在的小分子转运蛋白,主要负责脂类的转运和各种生化反应产物的输送。本研究在前期鉴定到的谷子干旱胁迫响应基因SiLTP1、并获得该基因的谷子阳性转基因株系的基础上,对盐胁迫下其脂质组学进行分析。通过GC-MS检测,显示双半乳糖基二酰甘油(DGDG)和单半乳糖基二酰甘油(MGDG)在谷子品种Ci846和过表达SiLTP1株系幼苗中的含量最高。在200 mmol·L~(-1)的NaCl处理后,过表达SiLTP1的谷子幼苗叶片中DGDG/MGDG的含量较Ci846的高。同时,磷脂酰甘油(PG)和甘油二脂(DG)等脂质分子的含量也有所增加。基于以上结果,显示脂质转移蛋白可通过调控磷脂和脂类分子等在SiLTP1过表达谷子幼苗中的含量,进而参与谷子盐胁迫响应。本研究为系统解析脂质转移蛋白参与谷子盐胁迫响应的机制、进而培育谷子耐盐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候选基因资源。
为了解云蒙湖水域特征及浮游植物状况,于2014年8月和10月进行了2次调查采样。结果表明:云蒙湖TN介于0.494~8.215 mg·L~(-1);TP介于0.029~0.053 mg·L~(-1);Chla为13.65~61.05 mg·L~(-1);COD_(Mn)为6.51~11.08 mg·L~(-1);整个库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TLI)较为平均,为57.85~69.69,相差不大。云蒙湖共检出浮游植物8门60种,10月(46种)物种丰富度高于8月(39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位置组成上为入库口和出库口相对丰富。席藻(Phormidium sp.)、颤藻(Oscilatoria lemmermanni)、鱼腥藻(Anabaena constincta)、针杆藻(Synedra sp.)以及啮噬隐藻(Cryptomonas erosa)为主要优势种群。相关性分析表明:浮游植物密度(D)、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H)、物种数(S)、均匀度指数(J)与溶解氧(DO)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RDA分析表明:NH■-N、Chla及COD_(Mn)等对浮游植物优势种群的分布及群落结构变化具有较大影响。DO、NH~+_4-N、Chla是云蒙湖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的重要限制因子(P<0.05)。
干细胞是一类在体内外特定环境下具有旺盛增殖和分化潜能的祖细胞,在组织损伤修复、再生医学、疾病治疗以及抗衰老等人类健康相关领域中,均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同时通过对干细胞的研究,可不断丰富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知。本文简要综述了有关干细胞从基础科研到实际应用领域国内外的研究历程,讨论了其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发展趋势和未解的科学与技术问题,旨在为相关领域感兴趣以及欲拓展对生命本质认知的读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和思考。
教育数智化已经成为国内外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部分国内高校建设的AI教-学-管-评系统已经取得不错的应用效果。聚焦AI时代教师教育理念滞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足、实验实践数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学科交叉、数智教学、多元评价、思政铸魂、多维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和实践数智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地方院校提供可借鉴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