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59 | 183 | 80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文章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评价尺度、指标体系的构建、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我国开展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及评价工作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得出了对内涵认识多元化、评价尺度广泛、评价指标和理想值均难以选取等特点,并对我国未来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应加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并充分发挥评价结果在现实应用中的趋势展望.
Abstract:The article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and appraisement work from the connotation,assessment scale,index system construction,assessment methods of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and points that urban land intensive use assessment work has the features of many understanding of connotation,extensive assessment scale,difficult to choose the indexes.To use new methods new technology in appraisement,and the appraisement results are the key point in the future.
[1]张志宏,徐惠,曹天邦,等.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思考[J].农机化研究,2006,(9):23~26
[2]何芳.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及其潜力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3
[3]冉雄光.略论土地利用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J].国土经济,1996,(4):52~54
[4]朱荣勤,杨兴权.土地的集约化利用[J].国土经济,1996,(4):55~58
[5]潘琦,王丽青.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与土地置换[J].中国土地科学,1996,10(2):1~4
[6]陈纬.大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方法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1996,10(6):32~33
[7]蔡育天.加快机制转变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J].中国土地,1996,(2):20~21
[8]章牧,骆培聪,颜志森,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福建省福州市为例[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4):105~109
[9]白冰冰,成舜,李兰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探讨——以内蒙古包头市为例[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5(1):83~90
[10]成舜,白冰冰,李兰维,等.包头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宏观评价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03,32(3):271~278
[11]甄江红,成舜,郭永昌,等.包头市工业用地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初步研究[J].经济地理,2004,24(2):250~253
[12]章其祥,孙在宏,沈剑荣,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以南京市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7(3):101~105
[13]郑新奇,王筱明,王爱萍,等.城市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J].资源科学,2005,27(6):72~76
[14]史利霞,许梅花,王军霞.呼和浩特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西部资源,2006,(5):54~55
[15]肖宝玉,张文开,章牧.居住用途宗地集约利用潜力微观评价探讨——以福州市为例[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6,1(2):69~77
[16]曲凯.济南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山东经济,2006,(6):138~141
[17]薛莉娜,张文秀.四川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宏观评价研究[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7,(2):29~35
[18]张敏,成舜,郭永昌,等.包头市商业服务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21(1):120~124
[19]陶志红.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几个基本问题的探讨[J].中国土地科学,2000,14(5):1~5
[20]马克伟.土地大辞典[M].长春:长春出版社,1991.838~839
[21]龚义,吴小平,欧阳安蛟.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界定及评价指标体系设计[J].浙江国土资源,2002,(1):46~47
[22]谢敏,郝晋珉,丁忠义,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5):117~120
[23]许树辉.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3):67~69
[24]何伟,叶晓峰.我国城市土地利用近观透视[J].现代城市研究,2000,(6):43~44
[25]何芳,吴正训.国内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综述与分析[J].国土经济,2002,(3):35
[26]谢正蜂.浅议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可持续利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2,(4):31~32
[27]赵鹏军,彭建.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及其评价指标体系[J].资源科学,2001,23(5):23~27
[28]肖梦.城市微观宏观经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93
[29]杨树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经济问题探索,2007,(1):27~30
[30]林坚,陈祁晖,晋?瑶.土地应该怎么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与指标评价[J].中国土地,2004,(11):4~7
[31]陈银蓉,梅昀,王传明,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23(5):7~12
[32]冯薇.村镇规划设计中土地的集约利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7,6(1):72~75
[33]王慎刚,张锐.中外土地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21(1):90~93
[34]徐伟声,王建龙,李江风.城市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以武汉市为例[J].湖北民族学院自然科学报,2007,25(1):52~55
[35]黄贤金.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中的几个关系[J].国土资源,2006(6):54
[36]李霞,刘秀华.重庆市都市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与分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4):9~12
[37]查志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浙江统计,2002,(4):9~11
[38]蔡文,万涛,王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137~139
[39]国土资源部.城市土地价格调查与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实施方案[S].2001
[40]刘力,邱道持,粟辉,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5):888~891
[41]薛俊菲,邱道持,卫欣,等.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综合评价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21(4):47~51
[42]陈莹,刘康,郑伟元,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2,16(4):26~29
[43]洪增林,薛惠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指标体系[J].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2006,28(1):106~110
[44]孙志波,许月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现状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22):6020~6021
[45]杨红梅,邱道持,张传华,等.基于因子分析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比较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1):165~169
[46]汪波,王晓斯.城市工业用地集约评价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3):78~81
[47]王梅,曲福田.昆山开发区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应用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6):22~27
[48]翟文侠,黄贤金,张强,等.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潜力研究[J].资源科学,2006,28(2):54~60
[49]翟文侠,黄贤金,张强,等.基于层次分析的城市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06,42(1):96~102
[50]史丽君,张绍良,王浩宇,等.基于PSR框架的徐州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6,(1):4~5
[51]郑新奇.城市土地优化配置与集约利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52]郭爱请,葛京凤.河北省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探讨[J].资源科学,2006,28(4):65~70
[53]汪波,郑家响.我国大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1):24~28
[54]宋红梅,侯湖平,张绍良.基于熵值法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2):116~119
[55]雷国平,宋戈.城镇土地集约利用的潜力计算与宏观评价[J].学习与探索,2006,(6):184~191
[56]赵姚阳,濮励杰,卜崇峰.基于模糊逻辑的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评价[J].人文地理,2006,21(1):17~21
[57]贺燕,李华.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2006,(3):107~109
[58]章其祥,孙在宏.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系统设计与实现[J].测试技术学报,2003,17(4):346~349
[59]高佩华,高秋华.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3,26(2):49~51
[60]张金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信息系统构建浅析[J].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2006,28(4):65~69
[61]乔伟峰,孙在宏.GIS辅助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方法研究——以江苏省苏州市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1)
[62]乔伟峰.基于GIS的城市土地潜力评价系统建设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06,(12)
[63]邵晓梅,刘庆,张衍毓.土地集约利用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2):85~95
[64]渠丽萍,韩润仙.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系统分析及调控研究[J].生态经济,2007,(3):71~74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F293.2
引用信息:
[1]郑泽庆,黄贤金,钟太洋等.我国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No.103(03):89-93+98.
基金信息:
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域土地集约利用与节地关键技术研究2006BAB15B03;; 长三角村镇土地规模利用技术开发2006BAJ05A11);; 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村镇退化废弃地形成的经济机理与生态修复政策研究”联合资助项目